名稱:天母1980 (台北市北投區石牌路二段 )

提案者/單位:設計巨集

規劃設計者/單位:設計巨集

建物故事:

建物為69年興建,屋齡為42年 位於石牌榮總後門,面前道路為六米靜巷的一樓 周遭多為民國70年前後興建的四樓住宅,文教與醫衛外籍人士居住居多。

(一) 前院重製:圍牆是房子的第一層表情,藉由格柵來取代原本舊水泥粉光的斑駁作為建物的薄紗,我們試著創造低調的曖昧。

(二) 老屋拉皮:周遭近山近溪,離城不離塵。在有限的預算裡,我們嘗試用接上地氣材料的組合,如鋼/清水磚/玻璃磚/抿石等,安排出一些新的組合與鄰街姿態。

(三) 室內裝修:原室內既有裝修富麗堂皇但陰暗無生氣。一樓接近地氣,最重要自然元素- 前後院的充足陽光,試著無阻礙的引進室內增加清亮。

天母1980:

當精神是不仿古但嘗試著接地氣時,我們嘗試用粗細間隔方向質感不一的光線陰影來間接形成 「layeredcatalyst」:讓一個室內與街道行進過程經歷不同的層次。面臨鄰街道的黑紗,嘗試以深色的細目格柵來界定前院車庫鄰街的曖昧感,有首兒歌「掀起妳的蓋頭來」便成為鄰街空間的序幕。 行進間,入口的鐵門是堅實著的遮蔽,入門路徑穿過前院之後轉折,遊歷出隱私與開放,日照自然光與玻璃磚在紅磚與玻璃磚上的陰影與穿透,以抿石來留白,透露亙古建材之間的光影遊戲。門口玻璃打燈後,隱私小窗的地下室,讓幽暗變成採光,也成為孩子們的探探躲貓貓的絕佳場景。門前的光由透過玻璃磚,在門邊反射倒影,如同舊年代老屋裡的花窗。 室內的欄杆、樓梯與書櫃,線條如阡陌經緯的連結,在不同的水平垂直線條中穿梭,如玩紙捲迷宮的時光,讓人留在通往地下室旁的階梯發呆,享受視覺的延伸貫穿與縱橫。

一進進的空間,彼此不間斷的穿﹑透﹑滲,讓後院遊戲室能一眼望到前院,這個「視覺上同為一室」的概念,也建立起一家之主(媽媽)對於這個稍大空間的安全感。後院遊戲室的磚牆,試著用最簡單的紅磚與粉光,創造平順與粗糙的有機紋理對比,成為收斂全案的端景。 腦海裡突然迴盪起一首歌:周杰倫的「上海1943」,我們試著用磚石鋼鋁線條與光影,來致敬民歌年代,天母的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