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得獎作品

BEST10 最佳10件作品

都市螢火蟲-台北地下街Y26出入口更新設計
  • 座落地點:台北市中正區市民大道一段100號
  • 規劃設計:乘四建築師事務所、曲墨建築師事務所

主題特色:

市民大道的螢火蟲計畫

「都市螢火蟲- 台北地下街Y26 出入口更新設計」( 簡稱Y26 出入口更新設計) 位於市民大道與延平北路交叉口西南角,緊鄰鐵道部園區與臺北車站雙子星計畫,為其中之樞紐位置; 亦因此為” 市民大道螢火蟲計畫” 之第一站。位於Y26 出入口旁的鐵道部於1895 年設立, 為臺灣重要之歷史建築物,而雙子星計畫則扮演未來二十年之東西軸線翻轉之重要角色,如何藉由原本已存在之地下街連接通道,串聯機捷、臺北車站、雙子星與鐵道部園區為此計畫之重要課題。

臺北地下街出入口在經年累月下顯得老舊黯淡, 而Y26 出入口更新設計為市民大道再造計畫之第一步,希望藉由點亮道路兩側之28 處出入口,為市民大道添加熠熠星光;宛若都市間的螢火蟲,吸引人群重新回到街道、回到地下商圈; 藉由穿梭於地上與地下,為將來之雙子星計畫提供一在地化記憶之連結。

 

不僅僅是出入口設計更考量空間的自明性

改造前的Y26 出入口與其他27 處地下街出入口的型態上皆為重複性設計未能顯現出其獨有性,而通往地下街的路程空間因昏暗潮濕,使一般民眾容易感受不安卻步;由於地下建築長年漏水,使得壁面的白華讓牆壁顯得髒污老舊,加上歷年新增的線路、指標系統更替等都促使空間在各層面上需要重新整合。因此,Y26 出入口的改建不僅僅是出入口設計,更考量空間的自明性,讓每個出入口都與環境、歷史紋理、文化景觀、人文活動有著緊密的關聯。希望藉此重新喚起每一出入口的獨有故事性。而過去出入口的設計僅為單向階梯,與通往鐵道園區的動線相衝突,視覺感與空間上都顯得封閉狹小,更新設計後打開了另一方向的進入方式,擴增階梯空間的廣度讓整體的動線更為彈性友善,並於人行路徑上增設可坐高度的台階供民眾休憩停留。

 

藉著行走間的空間變化感受人文景緻與歷史

Y26 出入口因緊鄰鐵道園區,地面層的金屬天花設計以虛實量體演繹自西南角之鐵道部百年屋頂,藉由身體感官穿梭其地表與地下時,由時空形成之記憶亦相隨而行,藉著行走間的變化讓民眾更專注於此區的人文景緻與歷史園區,強調都市紋理本身即為建築物之設計者。

 

多種金屬材質整合創造最大通透感

由地下街走上來,空間以單一的灰牆搭配線性光讓空間顯得簡潔明亮,隨著步上階梯空間中滲入了天光、綠意與鏽鐵紅的金屬網將人的視覺往上帶至地面層。沿用既有建築基礎並針對其現況做結構補強,上部以不同厚度與形式的金屬所構成,分為結構型板狀結構、工藝型金屬天花及薄型屋面與鋁板的多種金屬材質之整合。

建築量體使用輕盈板結構,將最大可視區域與通透感回歸給都市與市民,藉由序列的板結構消除過去柱樑系統產生的厚重感。燈光採大面的單一色系搭配不同形式的照明產生明暗的層次變化,設計師希望空間的豐富性是來自於基地環境,而站體則做為基調彰顯環境的故事。

 

以最微小尺度重新點亮地下街的出入口

設計師希望以Y26 出入口更新設計為例建立一種輕盈的設計準則,以最微小尺度重新點亮,透過在地力量的凝聚,逐步更新,重新塑造市民大道兩側之都市景觀。期盼未來地下街27 處出入口亦承此設計邏輯, 以輕盈為基調加上各區的特色來產出各出入口的自明性,串聯居民生活與呈現在地記憶。

 

【委員觀點】

以公共藝術的手法,暗示捷運出入口的意象辨識度,創造兼具視覺品質的都市小風景 — 陳啓仁

本作品是充滿設計想像與能量的成果,規劃設計團隊以呼應北門做為破題,考量周邊與鐵道部及三井倉庫的關係,不只是做為簡單的捷運出入口造型設計,而開始與地方空間進行對話。創新技術的部分在於規劃設計團隊將簡單的金屬擴張網扣合北門的天際線紋理轉換成作品的幾何構型,藉由公共藝術(或裝置藝術)的手法,暗示(或提醒)該捷運出口相關商圈的入口意象辨識度,兼具視覺的品質與實質誘發的都市小風景,值得肯定。


此作品的背後,結合了商圈的共識,透過參與式的討論,由專業者提案並完成,整個過程就是社會影響力的展現,民間組織願意自籌經費,展現出公眾的決心與共識,對於作品尺度而言,或許只是個小小的亮點,但是對於許多城市的角落而言,卻是巨大的啟發與鼓舞,人人願意為社會共好而付諸行動,使城市更有發展的想像與動能。


 

規劃設計: 乘四建築師事務所、曲墨建築師事務所
營造施工: 元創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經營管理:保證責任臺北市台北地下街場地利用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