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特色: 滿樂門位於臺北市最具代表性的景觀大道《中山北路一段與古稱四條通的長安西路三角窗》,昔日的她曾是日據時代通往陽明山的自來水道, 恰稱「草山水道」。這條堂時的泥巴田徑,卻成為通往日本帝國統治期尊貴的「官幣大社台灣神社」必經之路。1901年(民治三十四年)台灣神社落成時為供人民前往參拜,於是將舊名大正街、紹安厝街、牛埔仔街的草山水道拓寬,正式稱為敕使街道。
-
主題特色: 位於臺北市西門商圈旁的遠東百貨寶慶 店,是一個老字號的百貨公司,落成於民國 五十八年。當時各式商場百貨林立於西門町一帶,而遠東百貨的開幕,更是帶動了西門商圈 十餘年的繁華光景。隨著台北市商業中心逐漸東移,力霸、今日與洋洋等百貨公司的相繼結束營業,也顯示了西門商圈的沒落與衰退。直至近十年來市政府積極推動軸線翻轉的政策,鐵路地下化、中華商場拆除、捷運通達西門商圈與中華路懿大道設置,西門商圈已擺脫沒落、髒亂的形象,重新成為人潮和商業行為熱絡的商圈。
-
主題特色: 建物位於林森北路和德惠街巷口,為一棟 30幾年的老建築;原建物外觀殘破老舊不堪,留有已拆除的大型廣告看板殘骸,窗戶則為舊式鐵窗,經建築師與業者溝通後,決定翻新拉皮外牆。完工後,整棟大樓煥然一新,常吸引民眾駐足拍攝。位於一樓店面的綺麗珊瑚有限公司,亦以嶄新的內部裝備搭配新外牆的風格,將公司的珠寶飾品完整的提供予消費者。
-
主題特色: 顏義成商行(迪化街1段114號)位於民生西路及迪化街彰化銀行旁的交叉路口,為大正年間興建的二進式傳統街屋,立面為仿巴洛克式牌樓厝之造型語彙。
修復措施以保留傳統風貌為主,其整修構造包含:
1.屋頂:原木損壞部份。依原材質或仿作抽換,更新屋瓦及加強防水處理。
2.騎樓:油漆包覆部份以中性液社除,恢復其原貌,膨鼓部份先敲除再進行修復。
3.樓板:木造樓板重新更換並依原舖面材質復原。
-
主題特色: 自來水博物館整體風貌仿歐洲文藝復興後期巴洛克式建築風格,造型古典優雅。在繁華的臺北街道內,隱於塵囂的水景庭園,隨著季節與晨昏變幻著萬種風采,在此小憩片刻,品嘗淡淡的香甜與悠閒,,可說是偷得浮生半日閒。臺北自來水事業處依據該報告於87年5月斥資捌仟餘萬元修護,恢復原貌,並多方蒐集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週邊社備,完成全國首座自來水博物館。
-
主題特色: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位居臺北市仁愛路精華區,為東區醫療重鎮,醫療服務與形象素為市民所矚目與關切。醫療大樓外牆因常年使用及地震造成龜裂、磁磚脫落、污填等,除造成市民就醫時之疑懼與安全問題外,亦有損醫院之形象。有效地整修受損外牆並塑造醫院的時代感與地標,當時的重要課題。除外觀的整建,對於大樓開放空間和混雜人車衝突,皆利用本次機會徹底改善。
-
主題特色: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位居於台北市福州街與南昌路交接口,地址位置為臺北市中正區福州街12號, 參選本活動之建築物為婦幼院區第一醫療大樓,興建於民國67年,使用近28年。院區佔地約3474平方公尺 ,總樓地板面積約19569平方公尺。除醫療服務品質的增進,對於現有已使用逾二十多年的建築物,必須作全面性的規劃與重建,才能符合未來成為婦女兒童健康營造中心及婦幼醫學中心之條件。
-
主題特色: 療癒庭園創造的是一個被需求的花園不是一個多餘的景觀設計或是荒廢地區;目的在創造環境在我們情緒意欲上有著正向的影響,降低遭遇壓力或焦慮的可能性及增加親切感、愉悅痛苦緩解的機會。療癒庭園的設計原則主要是以刺激人體五感為原則,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及味覺,並參考文獻及美國芝加哥植物園內的治療庭園設計原則。
-
主題特色: 治癒庭園為中國文化大學校内菲華樓《國際交流中心》之戶外開放空間。菲華樓因年久失修,經由蘇喻哲先生改造,將歷史性建築活化再利用,內有中庭、水池及瀑布,外部有大樹包被。本開放空間具獨立性與半私密性,是作為外部開放空間較不受干擾的口袋空間,師生在此區域休憩與看書的使用頻率不高,且無維護管理,使得此處被荒醯,形成閒置空間。本案重要性是將閒置空間再利用,從經濟面的提升,轉化成健康的空間,在今日的環境獨具意義。
-
主題特色: 毗臨台灣大學的懷恩堂座落於新生南路三 段90號,是學風鼎盛的台大文教區內一所歷史悠久的國際教會,教堂建築之設計及色調採傳統型式,黃色大屋頂源自明朝以前讀書人帽子的形狀,因為懷恩堂早期都是以學生的福音工作為主,而黃色對中國人來說又是極為尊貴的象徵,意表尊耶書基督為王;屋頂的兩角則各有一個傳統綠色如意,象徵美善吉祥。
-
主題特色: 本案基地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 二段88壁・即忠孝東路興金山南路交又口西南角,開放空間面積約1500平方公尺。
本案改造前原為汽車修理廠及低矮老舊民房,髒亂吵雜,經改建大樓提供聞放空間,除以造景植栽與以綠化、美化外,並特斥資敦請雕刻名家設計「歩歩高升」、「同心協力」、「川流不思」 及「母育大地」等四件玉石雕刻作品按置於庭園中,成為整個庭園的注目焦點。
-
主題特色: 為加強古蹟建築之文化性用途,本案之維護設計標準較一般性歷史性建築"物更為複雑,因其需變更原有用途,並將建築物規劃為二:立面建築作為當代藝術館、兩翼則為建成國中校舍使用,且需考量盡量恢復古蹟空間之意象。公共空間改善部分包括:廣場植栽園藝進行全面整治,加入景觀造石及樹苗,並且鋪設磚石步道,重新綠化舊有市府時代的停車用途。因應新科技時代同時施作夜間照明工程,在柔美的月光下,紅磚牆、白色檜木窗格的七彩燈光帶領民眾緬懷歷史建物的美麗。
-
主題特色: 北投區中山路6號「梅庭」,位於北投一號 公園內,為一棟見證戰事時代的日式臺董民宅建築物,除了保有日式木構造之建築風格外, 曾為日據時代黨政軍顯要人物之居所及于右任先生避暑之處,極具保存價值,但由於後續屋主之增建及塗裝,使其失去原貌,故公園處於93年度編列梅庭委託規劃設計費,94年度編列施工費及委託監造費予以整修。「梅庭」對於歷史保存的意義,除了能讓這棟日式建築,重新屹立於北投文化園區,展現其完整的面貌外,更積極意義是在修復的過程中,將日式傳統施工技術及構造開解並傳承下去。
-
主題特色: 臺北市中山14、15號公園位於臺北市中心人口集中、活動密集、商業繁華之精華地段,面積大而完整。基地歷經清末、日據、政府遷臺及建物拆遷等不同時期,皆有其歷史意義,並於民國86年底完成地上物拆遷及公園之簡易綠化工程。 本案設計理念是以編織成彩色繡錦的都市紋理,創造生態共存的樂園為核心。 其自然生態設計原則
1.提高本公園透水性,綠覆率佔公園面積62%以上。
2.墓地周邊配置緩衝林帶,以減少公園內空蠶及噪音污染,並調節微氣候。
3.植栽設計優先考慮生態式緣化原則,並加強選植多樣性及野生動物之食源植物。
-
主題特色: 改建前,田園小館只是一片無規劃的空地,但這塊空地卻是要進入自來水博物館園區內的必經之路。為形塑入口意象,創作臺北田園間逸的好印象,故積極改善此空間。進入田園小館前的拱形入口造景,採自園區內廢棄的水管,加上內部皆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做結合,製造一個讓人可以享受的舒適氛圍。結合空間、自然,搭配涼亭、溫馨的飲品小站、浪漫的小池塘,還有用天然竹子圍出的空間,讓整個入口充滿自然的風格,設施皆採自然工法,不但能夠達到人與自然共存的生態法則,也讓生活在這都市叢林中的人們多接觸到一些自然生態、呼吸一些清新的氣息。
-
主題特色: 基地位於臺北市基隆河大直橋至中山橋(大佳段),進行河堤內外光環境空間規劃,並選擇重點地區做光環境研究及細部設計。以基地週遭環境與光還境進行設計發想,以一天之內的光環境變化(時間向度)作基礎,由於河濱公園非假日時間使用度不高,且無高大植栽遮陰日照充足,另基地由於堤防與高速公路共構,涉及許多高架道路與橋體結構,形成光照的陰影與無光的環境,光影交織下,形成特殊地景風貌。夜間的景色相較於日間的自然光來的浪漫與豐富多變,水面上映出許多七彩繽紛的燈火,營造出別於日間的自然氛圍,給人身心愉悅的感官享受。
-
主題特色: 本計畫區位於臺北市士林區雙溪中下游段,規劃範圍往東至故宮博物院、西至復興橋、南到福山山系、北至陽明山山系。空間規劃基地包括:現有中影文化城、雙溪公園、至善公園、至善路、福林路及雙溪流域的範圍作為細部設計區;融入士林地區既有多元的城市資源,並重新檢討既有綠地空間與配置合理機能,以建構訴說自然、人文、水岸及其發展歷史,提出活化水岸空間的構想,並且創造出都市河川綠廊,建構雙溪成為臺北市範例的藍綠軸線和休閒活力泉源。
-
主題特色: 以淡水河為核心之都市發展策略必須有宏觀思維,從防洪治水到利水,水源供給以至親水,生活休閒之水與文化再生,顯見水與城市生活的密切性。銜接河川水源頭之活水、帶動由山到水、由河川到市中心之城市活化機制。 規劃設計者的用心,是讓水回到城市生活的節奏內。
1.視覺親水:親水用看的-營造水岸至山的視覺廊道,堤防美化自然化、模質化。
2 嗅覺親水:親水用聞的-落實水質整治,先達到無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