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作為一種未來價值「新聲」,從獎項機制的革新談起
屋作為一種未來價值「新聲」,從獎項機制的革新談起
2023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顧問 / 林宜珍
自2001年起辦理至今持續不輟的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是這個城市為自己留下最美的印記之一。這個備受大眾喜愛與重視的獎項,歷年來經過幾次核心價值的檢討與調整,逐漸從推動硬體外觀美化帶來的新生命,轉向具有人文思想與生活感的新生活。今年的整體架構再次轉型,從中可感受到老屋的保存與喜愛不再僅是對舊時的懷念,更欲展現出老屋所傳遞的城市未來願景,將逐漸成為一種主流的價值「新聲」。
本屆經由主辦單位、獎項評選委員、承辦單位等事先多次提案深入討論,在辦理架構上有幾項重大變革。過往大致以「住宅」、「非住宅」、「社區空間」等實際用途作為競賽分類項目,分別授與優異者金銀銅獎,但卻每每在評選會議時容易面臨類別件數不均、類型不易區別、個案難互相比較、缺乏討論共識基準等問題。
然老屋新生的重要關鍵實非區辨其類別與優劣,而是在於所能創造的多元價值,許多國際與社會上重視的課題,如永續、協作、創新等等的價值觀,應該要被納入我們看待老屋新生的視角。因此今年首度嘗試採取不分類的作法,提出老屋新生的四大重要價值指標為「創新技術」、「可持續性」、「社會共好」、「生活想像」,從房子的物質性改造,延伸到與屋主日夜共生的軌跡,再提升到與社會交往、環境永續的課題。
這些價值項目之間並無順序比重,參賽者得據此自述對作品的認知,作為委員衡量個案整體表現的參考。這是非常創新的嘗試,特別適用於鼓勵多元價值的發展,更促進參賽者能預先縝密思考作品的重要性,最終對社會大眾傳遞出老屋新生在不同層次的多元影響力。
另一項重要革新是取消名次,改為選出BEST 10最佳十件作品,避免個案間具有極高差異性而不易取捨的課題,強調獎項鼓勵的是一種整體風氣,透過這些多樣性的優秀成果,共同表彰老屋新生的無限可能。整體而言,獎項重整了自身的價值觀,提出全新的論述;辦理的流程也成為價值探討的過程,並非僅行禮如儀地按往例執行結束。
除了維持原有的整建維護特別獎、網路人氣獎之外,本屆特增設「經營貢獻獎」,從歷年得獎作品中選出至今仍穩定經營、持續發揮文化影響力的個案,首次明確地肯認經營團隊的重要性。沒有他們的熱誠、策略、堅持、日復一日的努力,就不會有今天台北所累積的新舊共榮的美好。
這次委員的組成也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因應參賽者的多元特質,由都市與建築、古蹟保存、空間經營、社會人文、媒體行銷等跨域專家組成,確保能針對個案產生多視角的分析與觀察,是非常體貼參賽者的作法,更明確指出老屋新生是跨域的議題。
獎項的特色是對於入圍個案進行訪查,委員們不辭勞苦地耗費兩至三天的時間,親自探勘現場、與參賽者對話,互相切磋學習。觀察近幾屆的獲獎者,可說整體有年輕化的趨勢,對老屋的態度更加著重在以人為本的生活感營造、短中期的臨時性使用模式、展現創新思維,能接受實驗性的嘗試,也願意探討與社會環境互動的未來性。新時代的參賽者更加擅長說明自己的理念觀點,強調故事性之餘亦相當真誠。
台北是個很特別的城市,在不同年代堆疊的建成環境之中,老屋新生展現的是市民對於時間的感知。「老」如何作為一種「新」態度,透過本獎可以觀察到常民的心聲,以及城市新舊融合所創造的新態度、新聲浪。
筆者多年來曾以不同身份參與過許多屆,深感台北老屋新生大獎雖然是由公部門主辦的獎項,卻能快速回應整體社會風氣的變化與需要、廣納其他部門與專家學者各種建議,秉持不斷省思的精神,持續調整核心精神,再將精神落實於策劃和行動之中,這合創過程與經驗是最難能可貴之處。
老屋新生使我們的城市生活更豐富、城市的記憶更完整,但是它的價值並非不證自明,需要各種人為的介入與長期投入資源維護經營的意志。期許本獎能再持續推動下一個二十年,與實踐者們共同探問更全觀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