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者/單位:絮絮空間感知研究室
規劃設計者/單位:絮絮空間感知研究室
建物故事:
位於萬華屋齡46年的連棟公寓邊間,是屋主阿公合資自建的住宅,亦是阿公於台北的起家厝,擁有1F及4F,1F作為木工廠工作使用,4F則供全家居住使用。在本案11坪大小的空間中當時容納了屋主祖父母,以及五個兄弟姊妹,因空間過小,甚至可以從違建加建的痕跡判斷不同時間及生活擴張的過程。而後隨著時間流逝,兒孫輩各自成長、搬離成家,空間因而閒置而僅供出租使用。
基地位於萬華鳥街附近,周遭環境為典型住宅區,鄰近建物大多為屋齡4、50年非整體計畫興建的4、5層老式公寓。高樓稀疏,擁有台北市區內少數開闊的天際線景觀。
巷弄內商業活動有傳統雜貨店及老式西裝訂製店,也有一兩棟紅磚造老宅留存於巷弄內,街坊關係密切,相對於萬華鬧區的住商混合狀態,屬萬華相對安靜的住宅街區。
【端與端,引入自然的連結】
設計將過往的鐵窗加建拆除,打開一方陽台成為讓人望遠思考的所在,亦讓光進入室內明亮空間。創造空間通透性,捨棄實牆區隔以一道雙面櫃區分空間,分隔出運作與休息的兩面,是機能同時是快慢的生活節奏。
在軸線一端沐浴放鬆時,亦經由櫃與櫃間保留的空,通透地接起自窗外來,光與風的自然流動。一進門遇到的長廊,是貫穿宅的中軸,中軸一端的窗望向的是居住所在的城景,天空與鐵皮滿覆的地域景致,與窗邊小小的擺飾互以呼應。
【跨越時空的生活框景】
走道遠端的框景框出屬於萬華常民的生活畫面,是屋主所見亦是阿嬤曾望出的風景。原先阿嬤用來堆放棉被的外推鋁窗,設計後留下了空,包裹了溫暖的木頭材質,成為了床頭回憶小物擺設處。床側回應躺姿視野的寬扁開窗,探出陽台的綠意,則是另一種現代心靈安處富足的家的模樣。在這段整建的過程我們理解過去,同時也希望打造出可安放回憶的愜意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