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雙園老宅X癒所Vegvísir (台北市萬華區雙園街49巷7號 )

提案者/單位:什木工地有限公司

規劃設計者/單位:什木工地有限公司/林建廷 吳禹辰

建物故事:

建於民國50年代雙園老宅X癒所Vegvísir已有超過60年的歷史。當時台灣的政治與經濟因素,使得許多農村人口前往台北地區,尋求更好的就業機會與生活條件。其中,萬華作為彼時繁榮的「老艋舺」,吸引許多南部移民進駐。

在此背景之下,雙園老宅自建成以來,便長期作為出租住宅使用,住宅外的旋轉樓梯即是為了將上下層分租給不同房客而設置,可以有效的將上下層出入口分開,創造了兩層各自獨立的空間。在這樣的空間中,老宅陸續被出租給來自嘉義、高雄等地的移民,成為中南部移民在萬華的棲身之處。

除了旋轉樓梯之外,雙園老宅中也可以見到許多當時常見的建材與裝修元素,例如洗石子立面、磨石子地板、鐵花窗、海棠花玻璃等。根據鄰里所述,老宅也曾經被出租給豆漿攤販,因此門口常堆放著其生財工具,老闆一早便拉著其小攤車去做生意,忙碌一整天後才又拉著小攤車回到門口。

隨著萬華區沒落,這棟老宅也逐漸閒置,直到屋主吳禹辰接手,老宅才被細緻整理,成為雙園街巷弄中令人駐足的空間。吳禹辰來自高雄,在台北就業多年後,不謀而合地選擇了這個承接過許多中南部移民的居所,展開兩人三貓的新生活。

雙園老宅一樓被重新整頓成為以香料料理為主軸的私廚「癒所Vegvísir」,由老闆洪翎軒經營。癒所Vegvísir的經營理念是希望創造一個可以讓人走進來,透過料理而得到療癒的地方。

這樣的理念其實與老闆洪翎軒個人的生命經驗有緊密的關聯,她在人生中較低潮的時刻,開始發揮料理的專業,在工作之餘以私廚的方式,遇到許多人,並與大家共享彼此的生命經驗,讓她漸漸走出低潮,她希望可以延續這份力量,讓癒所成為一個私密且治癒的空間。

連結家族記憶的老屋新家

在這裡,許多家族的寶貴傢俱被傳承下來,從高雄阿嬤家的舊時家俱搬遷至雙園老宅,承載著無數的回憶,延續著世代相傳的情感。彷彿將過去家族的榮景時光凝聚在這個空間。

此外,以舊時老門窗與老五金,重新裝飾老房子。在現代工法日漸流行的年代,這些物件逐漸缺失,尋找變得更加困難外,重新使用又必須經歷複雜的工序,如打磨、去漆、去鏽等整理、修復五金,需要付出更多的心力與耐心。但惟有這些堅持,才有現存的古物能真正地融入老房子,為空間打造屬於台灣舊時的懷舊和溫馨。

而老宅的天地壁,在屋頂處,協同結構技師深入研究了早期的木樑結構和磚瓦,力求在保持結構安全的同時,還原了當時的建築美感,讓早時屋瓦形貌在修繕中得到了細致回溯。地板與牆面也以抿石子、磨石子等早期工法進行修整,甚至復原了早已遭受風雨摧殘的造型側牆。這些細緻、費工且費心的工序,建立於曾居住在相似古樸的老宅:阿嬤家,所培育的美感與追求,以及對於台灣文化傳承的期待。透過老物件的重新利用,與工法回溯的實踐,將台灣舊時代人們的工藝技術、美感和生活習慣傳承下來,讓這棟老房子成為一個展現歷史傳統的珍貴資產。

對於修繕老房子的堅持和付出全然體現於雙園老宅X癒所Vegvísir,不僅是結構安全和外觀美觀,更是在這些老物件背後看到了家族的連結和文化的傳承。

讓人們談心、彼此治癒的「癒所Vegvísir」

癒所的設計上,希望創造客人與主人之間的交流,因此在來訪客人們的用餐區有一個LIVE小舞台設計,讓客人們能分享彼此的故事;餐廳的心臟「廚房」也設計為開放式廚房,讓做菜的過程可以被看見,主人洪翎軒也可以在做菜中,與客人們話家常,自然地促進交流。

「食物」向來是最容易打開話匣子的媒介,而且私廚又比一般料理更蘊含主人的心意與創意,美味的心意就像魔法一樣,治癒了來訪的人。因此此空間的設計也圍繞著這樣的理念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