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貝殼好室 Backerhouse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 155 號 )
提案者/單位:貝殼放大股份有限公司
規劃設計者/單位:黃偉城建築師事務所、小本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建物故事:
1850 年代,就有 154、156、158 號這幾間最早的店舖,1853 年則是因為頂下郊拚讓落敗的下郊同安人移居到 105 號建立現在仍在經營的林復振商行,「貝殼好室 Backerhouse」所在的這棟建築可溯源至此,依現有建築形式可推估應為1850年代清代同安人的閩南店屋建築。現在的大稻埕大多是西方貨船帶來的巴洛克式的牌樓,而「貝殼好室 Backerhouse」相較於南街的現代主義、港區的洋行(紅磚)、大街的巴洛克(華麗牌樓),完整保留了大稻埕初期先民拓墾的原貌。
作為大稻埕地區最早店屋建築之一,「貝殼好室 Backerhouse」乃一「土塊造瓦葺平家一棟」,為清末閩南式建築二進三層樓建築,為「一坎二落二過水」的格局,一間店面稱為「一坎」,一進稱為「一落」,兩落之間稱為「過水」。以及斜屋頂、亭仔腳、瓦片等特色,這也是最初期的漳泉式店屋之一,於日治時期及戰後皆有所增改建,反映了當時代的文化與使用需求。
一進一樓為店舖經營,其上有屋頂閣樓(半樓)作為貨物儲藏之用,兩落之間保有天井,得以引進室外光線與促進室內空氣對流;天井旁的過水空間設有廚房與廁所等服務性空間;第二進為早期改建之三層磚造建築。
「亭仔腳」是臺灣傳統市街不可或缺的存在,將主屋的一部分讓出來作為亭仔腳的建築形式,亭仔腳可以是吸引客人的商品展示用途,也可能是屋內空間不夠的時候,作為中藥材加工、茶葉選別的作業空間,也是多雨炎熱的氣候下,舒適的通路空間。此外,閣樓的硬山擱檁式屋頂,屋頂直接連接在山牆上稱為「硬山」,採直接將桁木架在山牆上,靠牆壁承重的方式,是很經典的閩南式建築特色。
這棟建築的磚也十分特別,一進一樓及半樓是最早的建物,可以看到清代的「土角」磚和「閩南紅磚」,一進天井的過水區有TR磚和S磚,符合了日治昭和年間增建為三層樓建築的紀錄,與歸綏街店家相鄰壁面的機械紅磚,則是民國 51 年的改建建材,二進一至二樓及二至三樓的木梯皆與壁體同為日治時期。
2008 年由呂大吉建築師進行整建修復,移除戰後時期的增建,恢復天井和露臺,重現這棟建築的歷史風格,在硬體部份加強RC牆體以增強結構、將一進的木門和所有木門窗仿舊新作等以外,並針對一樓至二樓的木梯、二進一樓天花吊扇、二進一樓側牆共用壁壁燈做為特色保存項目。
迪化街歷經日治時期和戰後發展,建築風格受到巴洛克樣式建築和現代主義建築的洗禮,以及戰後一般混擬土樓房的興建潮,這裡仍然罕見的保有十九世紀中葉閩南建築特色,且能夠從一棟建築內的建材看見歷史的痕跡,讓迪化街155號同時具備了歷史、藝術和科學的文化價值。這棟老屋不僅蘊含大稻埕區商業演化歷史,因經歷過清代、日治時期及現代不同時期的改建增建,以呼應使用者需求,以及商賣生活的空間,讓我們看到不同時期的文化融合的建築多元風格。
貝殼放大進駐並準備二次裝修前,除了歷史爬梳,也盤點了各空間特色及建築構造紀錄,經歷這段梳理的過程,我們也認識到這棟建築透過空間所展現的商賣文化,如何讓歷史痕跡自然顯現並延續,呈現最原本的建築歷史紋理,就成為我們修護的核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