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都市螢火蟲 - 台北地下街Y26出入口更新設計 (台北市中正區市民大道一段100號B1 )
提案者/單位:曲墨建築師事務所
規劃設計者/單位:乘四建築師事務所+曲墨建築師事務所
建物故事:
【市民大道的螢火蟲】
年累月下台北地下街出入口顯得老舊黯淡,台北地下街Y26出入口為市民大道再造計畫之第一步,設計團隊希望藉由點亮道路兩側之28處出入口,為市民大道添加熠熠星光;宛若都市間的螢火蟲,吸引人群重新回到街道、回到地下商圈;藉由穿梭於地上與地下,為將來之雙子星計畫提供一在地化記憶之連結。
【點亮第一站】
Y26基地位於市民大道與延平北路交叉口西南角,緊鄰鐵道部園區與台北車站雙子星計畫,為其中之樞紐位置;亦因此為”市民大道螢火蟲計畫”之第一站。鐵道部於1895年設立,為一台灣重要之歷史建築物,而雙子星計畫則扮演未來二十年之東西軸線翻轉之重要角色,如何藉由原本已存在之地下街連接通道,串聯機捷、台北車站、雙子星與鐵道部園區為此計畫之重要課題。
【不僅僅是出入口-空間的自明性】
每一個出入口都與環境、歷史紋理、文化景觀、人文活動有著緊密的關聯,過往出入口皆為重複複製的設計。本案希望藉由Y26的改建重新喚起每一出入口的獨有故事性。
【打開入口-友善街區】
過去出入口僅為單向階梯,與通往鐵道園區的動線相衝突,視覺感與空間上都顯得封閉狹小,本次設計打開了另一方向的進入方式擴增了階梯空間的廣度讓整體的動線更為彈性友善,並於人行路徑上增設可坐高度的台階供民眾休憩停留。
【基地上的故事-背景即是設計】
Y26緊鄰鐵道園區,地面層的金屬天花的虛實量體演繹自西南角之鐵道部百年屋頂,藉由身體感官穿梭其地表與地下時,由時空形成之記憶亦相隨而行,藉著行走間的變化讓民眾更專注於此區的人文景緻與歷史園區強調都市紋理本身即為建築物之設計者。
【行走間的變化】
Y26的設計採大面的單一色系搭配不同形式的照明產生明暗的層次變化,設計團隊希望豐富來自於基地的環境,而站體做為基調彰顯環境的故事。由地下街走上來,空間以單一的灰牆搭配線性光讓空間顯得簡潔明亮,隨著步上階梯空間中滲入了天光、綠意與鏽鐵紅的金屬網將人的視覺往上帶至地面層。
【不同金屬的接合-系統整合】
本案沿用既有建築基礎並針對其現況做結構補強,上部以不同厚度與形式的金屬所構成,分為結構型板狀結構、工藝型金屬天花及薄型屋面與鋁板的多種金屬材質之整合。
【輕-結構設計】
建築量體使用輕盈板結構,將最大可視區域與通透感回歸給都市與市民,藉由序列的板結構消除過去柱樑系統產生的厚重感。設計團隊希望以Y26為例建立一種輕盈的設計準則,期盼未來地下街27處出入口亦承此設計邏輯,以輕盈為基調加上各區的特色來產出各出入口的自明性,串聯居民生活與呈現在地記憶。
【工藝製作的態度】
金屬天花共為12組構件,在工廠以製具的方式定型加工,透過點焊網目的方式細心接合每一片材降低接合的突兀感。整體的吊裝穩定度亦在工廠反覆確認固定的接點方式與內構造後再以吊車進場輔以人力安裝固定。
【光的種類&牆體的溫度】
Y26的照明計畫中地面層以引入天光為主,以明亮空間消弭地下空間的黑暗感目標,室內光源以金屬鋁條燈的直接照明呈現線燈的俐落與序列感回應上方構造的陣列關係,人在上樓時會觸摸的扶手下方亦設計訂製了間接照明,讓扶手側的礦物紅色塗料牆面在光的暈染下產生層次的變化。
【都市醫生】
Y26完工時理事主席對設計團隊說 : “我現在很喜歡走Y26這一段,走起來很舒服...”台北地下街為台灣最早之地下商店街,其歷史意義及生活體驗為當時之先進;可惜隨著時間過去,建築亦如人體一般面臨老化及須治療,地下建築因長年水壓逐漸產生漏水、設備老舊及早期樓梯設計不符現代需求等安全性問題,加上長年下來缺乏整體視覺系統與資訊整合,空間顯得老舊凌亂也成了許多人不願走入的原因。設計團隊以都市醫師的角度切入改造,由結構的補強重新設計出入口的構架到擬定材料與整體色彩計畫,期望藉Y26經驗以最微小尺度重新點亮,透過在地力量的凝聚,逐步更新,重新塑造市民大道兩側之都市景觀。
Y26在夜裡地面層的光是以投射燈打在金屬織網的裡邊用以減少夜裡地面上的過度光感,藉由網隙透出柔和的光來迎接往地下街走的民眾;地下層以金屬線燈照亮封閉站體,改變過往站體往下走的幽暗感,視覺上是清透無死角的,讓民眾不論於多晚都能安心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