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歷史建築「一號糧倉」 (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二段346巷3弄2號 )
提案者/單位:立偕生活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樂埔町糧倉分公司
規劃設計者/單位:無
建物故事:
一號糧倉屬二戰末期至光復初期臺灣糧食局公布之「統制倉」類型,為日據時期興建於臺北市中心的戰時備糧倉庫,二戰後作為麻布袋修製、儲存的場所,雖未有存放糧食之實,但亦與米糧有關聯性。該棟建物對於早期糧倉使用方式之詮釋,有其意義,並具稀少性之價值。直至十多年前因任務解編而呈閒置狀態。
「一號糧倉」坐落於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二段346巷3弄2號,鄰近內政部營建署與台安醫院。約建於1944年(依1944年及1945年4月1日美軍航照影像推斷),因為日本人在臺北市區內興建的第一座糧倉,因而取名為「一號糧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北區分署於1946年3月4日奉准接管,登記日期為1951年6月4日,2011年4月28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
觀察一號糧倉的所在區域,東、西兩側均是繁榮熱鬧的商業區,本區較缺少具備歷史人文條件的空間,因此,一號糧倉的再生、活化,可以說是本區第一個可提供民眾能駐足停留、感受關於城市發展歷史的據點。以此為基地,讓此區成為銜接八德路上兩大文創園區:華山文創園區、松山菸廠文創園區的節點,逐步形成臺北市的另一條文化廊道。
一號糧倉屬二戰末期至光復初期臺灣糧食局公布之「統制倉」類型,為日據時期興建於臺北市中心的戰時備糧倉庫,二戰後作為麻布袋修製、儲存的場所,雖未有存放糧食之實,但亦與米糧有關聯性。該棟建物對於早期糧倉使用方式之詮釋,有其意義,並具稀少性之價值。直至十多年前因任務解編而呈閒置狀態。
在建物空間再利用的計畫上係以延續一號糧倉原初場域精神的概念出發,期待建立其成為一個以糧食提供、文化再造以及社區經營為概念的生活創意平台。在這裡我們從尊重老屋的存在、價值及智慧為根基,結合了關懷食物原生地的自然生態、產銷系統,到突顯對於這塊土地上的糧食生產者、文化創造者、以及生活消費者之間的共生與和諧關係。嚐試更努力地創造一種跨界的整合,溶入人、泥土、平台、社會企業以及文化藝術,都在在希望將屬於這個時代的生活印記藉由糧食給體現出來。
「民以食為天」而「食」這個字,包含了材料的供給,以及材料轉化為實際上的享用,這二種「食」的意涵,希冀透過此次空間的規劃設計而達成。因糧倉主體為挑高之建築空間,故將其增加二樓的使用空間。
再利用空間計畫上:
●一樓計畫以綠色超市及其附屬空間為主
●二樓計畫以餐廳及其附屬空間為主
●外廊道回復其原貌作為出入口的中介、緩衝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