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活動

走訪巷弄裡的老建築
用眼、耳、鼻、心
欣賞它們,感受它們,聆聽它們
開啟與老屋子的對話

用行動參與老屋新生,
跟著我們一起發現、閱讀老建築裡的未來生活想像!

活動內容

2022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徵件說明會精彩直擊(一):住宅類首獎分享

  • 時間: 2022.04.9
  • 地點: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 主日學教室 (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3號 )

《 2022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徵件說明會精彩直擊一:住宅類首獎分享》
上週末台北有好天氣加持,加上2021年首獎與特別獎作品的精彩分享,讓我們在濟南教會中享受美好而充實下午,並了解到各類別作品在傳遞改造精神之中,是如何與大獎精神相呼應,也看見了台北市老屋新生的各種樣貌。
由於講者內容豐富,希望好好的傳達,本次說明會的分享內容將分為四篇進行發布,希望沒有到現場的朋友們也能透過照片和文字一起重溫!
-
[ 本年度徵件重點節錄 ]
► 作品具有回應大獎三大重要精神「公共精神」、「生活想像」、「永續經營」,並以「多元媒材」、「創新手法」、「延續地理與文化脈絡」、「改造新觀點與新價值」等方式延續老屋新生的可能。
►歷屆「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得獎作品不得再報名參加。
►參賽作品需為合法空間,惟依「臺北市違章建築處理規則」修繕之違建空間部分,不在此限制內。
►本年度評選分為初選(書面評選)、複選(現地評選與評選會議),預計於六月中辦理。
詳情請詳閱2022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徵件簡章,簡章與活動報名詳見第一則留言。
-
[ 住宅類首獎作品分享 ] 新老手設計 邱一珊
#用科學的運算找到設計的方法和策略 
曾生活在巴賽隆納四年的邱一珊建築師,從台灣到西班牙兩地的居住經驗中觀察到一些微妙的現象,在這些現象之中透過擅長的建築設計做回應,並以自家住宅做為改造實驗的第一步。
因為想要有一個陽光和通風的家,將大門以鴿子籠的意象處理,可以穿透讓光進來,一般台灣視為私有空間的前院打開與街區互動,彷彿迎接走動在街上的人們,不斷驗證空間、人與生活的多種可能性,讓整個家都是 「小朋友的遊戲場與案子的實驗場」。
建築師也將不斷試驗的性格放入各個作品之中,位於龍岡的向宅,想要創造的就是「有良好的採光,但早上不要被陽光曬醒」的期待。
建築材料應用以鐵皮為主,並打破傳統對於鐵皮屋的認知,打開氣窗形成自然的熱對流,解決夏季鐵皮曝曬過熱的問題,善用台灣多雨與颱風季的特性,設計物理機構倒吊不鏽鋼玻璃板,在下雨的時候,因為風壓的關係而能引入涼風,成就了「雨下來,風通過」自然涼爽的住宅空間。
而去年獲得住宅類首獎的周公館,是一棟35年的電梯建築,建築師與使用者共同思考的是:如何在處理熱對流的過程中,同樣讓「風的流動在城市裡發生」,落實都會裡的宜居,因此發展出以新的科技CFP流體力學進行空間環境的分析工具後,再進入設計。
由於空間本身是本身是RC結構,晚上會放熱至27、28度,加上有壁癌、漏水等問題,導入流體力學和簡單的物理分析,經過分析後空間的設計能夠在低於25度可以做自然通風,並且舒適度機率很高,創造空間夏季的自然風體驗,而設計師也在現場與大家分享複雜的分析結果與結論。
科技實際輔助建築師提升空間環境的掌握,然而在科技之間建築師另外要費心溝通的便是在工程師與使用者之間的需求平衡,不斷嘗試在科學與建築設計的磨合後,建築師也逐漸摸索出一套精準的流程來因應從老屋所處的物理環境,進一步找出合宜的設計策略。
最後,建築師也笑著說,這種方式來做設計很難有做完與結束的一天,同時需要面臨工程與業主的時間壓力,不過,在看似沒有盡頭的琢磨下,也看見建築師與使用者對於「適居」與「環境連結」的堅持。
-
[ 大獎觀點 ] 
新老手設計邱一珊對於老屋與屋主之間的生活方式特別關注,在有限的預算中協助找到合宜的材料及職人構築方式,讓老屋的空間氣質得以延續在新的空間使用之中,是其對於以老屋做為設計再生的核心思考。
而在上述2021年住宅類首獎作品「自然通風,臺北周公館」作品中,為能夠更佳推廣在住宅內得以自然通風及採光的作法,經過多案經驗累積後,邱一珊還進一步簡化相關分析工作,除了降低分析作業的成本外,也更能精確掌握有助於設計的相關數據,可說是持續進化讓老屋的整建維護得以更加貼近生活,而這也正是「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對於住宅類著重在「適居性」的重要思考所在。
#台北
#老屋新生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宜居城市
#建築設計
#建築與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