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陽明實驗山屋 YANG MING MT. LAB (台北市北投區竹子湖路64-13號(陽明山國家公園 小觀音停車場旁) )
提案者/單位:格式設計展策
規劃設計者/單位:格式設計有限公司
建物故事:
陽明實驗山屋的前身為位於陽金公路制高點的廢棄營舍,建立於民國60年代當時為警察駐在所,已閒置近30多年,周邊連結草坡景觀與箭竹林步道,位於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分佈帶中樞,距離小油坑、冷水坑、擎天崗等皆屬裙帶距離方便抵達。在由文化部與設研院發起的「公共服務創新專業服務協力計畫OpenCall」計畫中,經過兩年多來嘗試串連政府與民間資源、與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為合作夥伴,透過設計與品牌思維導入,打造一座結合大眾體驗休憩、生態教育、設計品牌力的山中小屋。
陽明實驗山屋位於陽金公路制高點的小觀音房舍,陽金公路是早年先民為了民生需求,透過人力所走出的道路,滿清時期因採硫業、漁業發達使使用道路的人口增加,爾後依序走入日軍、國軍和美軍的足跡,現今已成為嫁接都會與自然的橋樑。
小觀音營舍建立於民國60年代,當時為警察駐在所,已閒置近30多年無使用功能。周邊連結草坡景觀與箭竹林步道,位於遊客中心分部帶中樞,距離小油坑、冷水坑、擎天崗等皆屬裙帶距離方便抵達。期待藉由小尺度但擁有能量的設計策略導入,提升國家公園設施與質量,進而波狀影響周遭遊客中心的未來整合規劃與佈局。
陽明實驗山屋以設計導入國家公園為出發,透過設計重新梳理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人文與自然,希冀自此基地植入設計元素,作為整體國家公園公共服務創新的起始點,於自然⽣態中導入「品牌思維」、「以⼈為本的⽂化體驗」,發展具創新性的「⼈與自然⽣態之介面」,讓陽明山成為一座與時俱進的國家公園。
山屋作為新型態國家公園遊憩服務站,一樓設有volcanicafe及資訊站,提供登山的民眾高品質的休憩環境。二樓除微型展區不定期更換展覽,並設置森系選書區,提供觀眾不同面向的山林知性內容,兼具休憩及教育意義。透過CIS品牌視覺識別系統的建構、延伸周邊商品設計開發,讓地方魅力轉而成為文化體驗與消費力,增加自然與人之間更多元深刻的介面,也創造公部門的嶄新面貌。一個屬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小小設計中心,期待未來持續地進行各式關於陽明山的探索與研究,為陽明山國家公園帶來創新與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