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得獎作品

社區空間類優選

蟾蜍山大客廳
  • 座落地點: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19巷66弄12號
  • 規劃設計:恒維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為為設計、好蟾蜍工作室)

主題特色:

山城聚落 穿越百年的文化景觀

「蟾蜍山大客廳」座落於公館圓環的靜巷內,位處臺北盆地南緣,自古為進出臺北的南區門戶。而從清代的瑠公圳、日治的農業試驗所與戰後中美協防的軍事地景等,位於城市邊陲的山城聚落,除完整保存城市發展軌跡外,更展現了包容力與多元性,呈現多元族群共融而跨世代混居的生活景象。另外,歷經多年居民的參與和經營團隊的持續投入,透過社區參與和共作形式累積能量與共識,並終在2016年登錄為文化景觀,成為台灣少數具文資身份,同時仍有大量居民居住的「活」的聚落。

 

體現自力營造精神 呼應過往生活痕跡

後續在指定文資身分後,設計團隊於進場前期,先以空間測繪和參與社區等形式梳理發展史,並透過經營團隊所盤查之歷史資料、生態資源盤查與社群網絡等協力,以設計手法具象生活的足跡,並在屋頂面維持錯落的天際線景觀,再現自力營造的精神。而修復過後的自力營造建築群,其高低錯落的屋頂語彙,亦成了蟾蜍山聚落的特色之一。

 

共生共融 在日常與公共之間

2020年,「蟾蜍山大客廳」修復完畢並開始對外營運,而作為社區內第一個公共空間,「蟾蜍山大客廳」不僅對內成為居民交流與談天的好去處,藉以凝聚社區關係之外;對外,空間更肩負著文化與歷史推廣的任務。也因此,延續前期社區共創的精神,在經營團隊的策劃之下,「蟾蜍山大客廳」的常設展覽與特展等,也以社區居民作為主體,透過經營團隊舉辦社區工作坊的形式,進行繪本繪製、插花活動等共創行動,動態地新增大客廳之展物。

 

從家宅轉身為文化場域,「蟾蜍山大客廳」彰顯了聚落「以住為主、以山為居」的生活本質。同時,延續蟾蜍山的獨特性,在社區參與而共創的行動之中,以「家」作為意象,山城象徵了一個對市民開放,同時致力保存及推廣蟾蜍山農業脈絡、軍眷歷史、生態及社區精神的文化基地。

 

委員觀點

「蟾蜍山大客廳」特別之處在於,其位於眷村一處閒置家屋所改造的社區開放空間。在空間改造前,建築師與經營團隊運用了社區工作坊的概念,蒐集社區居民對日常的需求及對空間的想像。

 

整合使用者需求之後,設計團隊運用三連打通的方式連結各單元,以挑高方式將垂直空間撐開來。另外設計團隊也保留小空間的安排巧思,讓人們進到空間之際,彷彿像在穿越迷宮般,走進一處偌大的空間中,看見轉彎處,接著又進入另一空間中。而此空間的體驗更讓大家意外地發現,看似完整的大量體,內部卻由許多小規模而多元的空間所組成。

 

巧思的安排,引動入內者親身體會過往眷村的生活型態。不論克勤克儉的生活、鄰里關係與互動的溫度,或是對當時生活的想像,透過設計團隊的設計手法,「蟾蜍山大客廳」著實展現了現代生活的另一種樣貌,而這樣鄰里交流的空間,是我們認為拿捏恰到好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