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讓老屋再次美麗——都市更新處簡瑟芳總工程司談臺北市整維政策二十年

2020-10-08

 

 

根據臺北市主計處在 2019 年的統計,在全市約 88.5 萬的的住宅之中,屋齡超過 30 年的住宅約有 54.2 萬棟,約佔總體 61%,而且以五層樓以下的老舊住宅居多,使得全市整體屋齡平均超過 30 年。隨著時間的流逝,老屋問題在臺北市更形嚴重,不僅許多住宅年久失修、違建遍佈影響市容與居住安全,早年的公寓建築缺乏無障礙設計,更使得許多年長的居民只能在家足不出戶,健康與生活品質年年走下坡,於是都市更新就成了臺北市最熱門的話題與不得不進行的任務。每每提到都市更新這四個字,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都是將老屋拆除後重建新屋,然而,比起全臺北市以十萬計的老舊建築,重建新屋的都市更新案例數顯得鳳毛麟角,加上重建的過程經常遭遇整合困難的問題,都市更新因此常常被視為遙遙無期、困難重重的代名詞。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總工程司簡瑟芳(以下簡稱簡總工)指出,其實都市更新分為重建、整建、維護三個部分,但是媒體與民眾經常注意到的重建的部分,尤其重建經常牽涉到龐大的金錢甚至是高張力的衝突,使得合稱為「整維」的整建與維護受到較少的關注。

 

「其實臺北市的整維政策已經推動二十年了!」

簡總工強調,整維是都市更新更為容易推動、對原有住戶生活影響也較小的都市更新模式,整維開始推動之後的二十年之間,已經悄悄地在臺北市許許多多的角落,讓原來破舊的老屋換上新的容貌,讓都市的面容再次美麗起來。

 

 

負擔得起的夢

重建的都市更新最困難的地方是屋主意見的整合,只要有一、兩戶的原有屋主不同意重建更新,整個重建案就很容易胎死腹中,若是公權力介入其中,很容易就會有激烈的衝突。簡總工分析整合不易的深層原因,一方面在重建的過程中屋主必須搬離原來居住多年的老屋好幾年,這對於許多年長、已經習慣原來生活脈絡的居民而言難以接受;另外一方面,臺北市重建的住宅價錢高昂,有不少老舊住宅的屋主難以負擔如此高價的新屋,也因此重建案才會經常推動困難重重,人人都在談重建都更,但能夠成功的案例寥寥可數,讓都市更新成為負擔不起的美夢。

 

相較之下,整維並不需要居民搬離原有住處,居民需要負擔的成本也比重建低廉許多,而且比起將老舊建築完全拆除再重新蓋新樓房,以整維的方式進行都市更新更是讓城市中的老屋成為有生命的有機體,讓老屋繼續乘載居民的生活脈絡、再次發揮良好機能,更重要的是節省更多的資源。在這樣的狀況下,老屋的整維方案也成為比較具可行性、較容易獲得居民共識推行的都市更新方案。

 

臺北市的整維政策早在 2001 年所推出的「都市變臉」就開始推行,到都市更新條例通過生效之後,臺北市在 2006 年推出了整建維護補助計畫,開始受理民眾申請補助。簡總工提到,整維之所以從房屋的立面整修開始,是因為建築物的外觀呈現出來的就是一張都市之臉,而都市之臉的面貌其實是市民所共同擁有的,因此,即便房屋是屬於市民的財產,但是政府仍然推出政策補助民眾為建築物換新妝,因為都市的景觀是有公共性的。在針對老舊公寓的相關整維政策推出之後,臺北市政府將老舊公寓增設電梯列入整維的補助項目之中,開始注意到老屋的機能完善與再造,近年來更有包括老屋改造大作戰、老屋新生大獎、老屋新用等多元的維護政策,期望臺北的老屋能夠從裡到外都能夠更為適宜生活。

 

獲得 2003 年「都市變臉」私有建築物立面類銅獎的東華大樓

 

忠孝東路一段上的建築物立面,圖片中從右數來第三 棟建築物(淡藍色立面)為獲得 2005 年「都市彩妝」 建築物立面類金獎的中國文化大學忠孝館 

 

 

整建後的公寓仍保有臺北市的巷弄紋理,圖右建築物為獲得 2012 年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入圍的喆霖公寓 

 

 

 

政府的角色在於引導

「政府在其中是作為引導者的角色,而不是下去直接幫民眾做。」簡總工從臺北市整維政策推行二十年的經驗中,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忠孝軸線」與「南京軸線」的老舊商業建築的整維補助案例中,臺北市政府在補助了幾個先行案例之後,在軸線上的其他屋主發現老舊商業建築在外觀維護更新之後,竟產生了相當顯著的商業收益,於是就在未申請任何政府補助的狀況下自費整修建築物的外觀,於是兩條軸線的景觀煥然一新。而在南京東路一處三棟大樓的案例中,第一棟大樓申請了臺北市的整維補助之後,第二棟大樓的業主也緊跟著取得共識申請內政部營建署的補助進行大樓的整修,最後第三棟大樓就直接以自費的方式進行整修,跟上鄰居的腳步。

 

在住宅方面也是類似的狀況,無論是重建、整修還是維護,都市更新要能夠成功,最關鍵在於屋主能夠取得共識,才有後面的補助申請與進場施工。政府的補助與服務,重點還是在引導市民願意貢獻心力與資源,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以及都市的面貌,當市民願意集體動起來,都市的環境才可能越來越好。

 

不過在推行整維政策的二十年之間,引導的工作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簡總工就對於忠孝軸線與南京軸線的整維補助被監察院在 2012 年糾正感到可惜,雖然商業設施有其盈利的考量,但是商業建築的外觀作為都市景觀的一部份,為是市民所共同擁有的。而在許多老舊住宅的補助案中,也經常面臨屋主共識難以整合的問題。舉例來說,在許多電梯增設的案例中,一樓的屋主就因為較沒有機會使用到增設的電梯因而出資參與意願較低。所幸在法規調整之後,整維補助案只要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屋主同意就可以進行,才讓許多電梯增設與整修維護案例得以順利推行。

 

南京軸線上的立面修繕整建前後對照

 

大安區和平群賢華厦增設電梯整建前後對照

 

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劍潭整宅二期的增設電梯計畫

 

 

更多的想像與美麗

整維政策在臺北市推出後,雖然沒有像是重建式都更一樣受到那麼多的重視,然而在二十年的時間裡面,也一點一滴地讓臺北的都市面貌再次美麗,而且不用消耗大量的資源與經歷經年的衝突,居民可以在不改變原有生活的狀況下,完善自己的老房子與生活品質。而臺北市政府與市民也在其中慢慢摸索,讓整維政策從一開始的建築立面更新到整體都市景觀的重建,之後更延伸到建築機能以及更多元的面向,讓都市中的老屋在走過長遠的歲月之後,能夠在未來能夠有更豐富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