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整維溫度】找回台灣曾經擁有的元素,造一個有溫度的家

2020-09-04

「你們走過來有沒有發現,東園街 140 巷是這附近最多植被的道路,陽光也剛好會灑進這個街廓。」初來青田中室內制作,兩位設計師 Anny Hugo 一同道出選址理由。

 

 

這裡是南萬華,古稱「加蚋仔」。不同於北萬華 ──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艋舺 ── 過往以商貿為主,加蚋仔以前是一個農村。即便現在住宅林立,巷弄內卻依然保持著農村獨有的寧靜恬和,彷彿自外於台北市的繁華喧囂。「我們希望室內設計與室外的景色、在地的文化緊密結合。」青田中設在這裡,理念不言自明。

 

 

青田中的室內設計風格以簡約為基底,並試圖使東西方的元素融合平衡。他們指出,台灣歷經不同政權、多元族群共存的背景,讓這塊土地擁有豐富的文化,「但亞洲國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逐漸西化,反而失去自己曾經擁有的元素。」

 

持著這樣的理念,青田中現在的位置便是一棟將近六十年的老房子,「台北市現在已經很難找到有前後陽台的房子了。」

 

他們將房子原先的隔間打掉,僅分出前後兩個區域,讓兩個區域都能有自然採光;並以「微東方」為名,將台灣過去常見的物件如神桌、櫥櫃、黑膠唱片架、銅製圓几、桌燈等放進設計裡。「但其實許多物件都是從歐洲買的。」Hugo 表示,當台灣一味引進西方現代的設計時,歐洲正流行東方復古風。

 

 

老屋新用:賦予老房子一個嶄新的面貌

 

因緣際會下,青田中也參與了台北市老屋新用計畫,並在自己的空間舉辦了一系列回饋活動給加蚋仔當地居民參與。「很多來到這個空間的人都很驚訝。」Anny 回憶,曾經將空間過去的照片洗出來給參與活動的居民看,大家都對這個改變感到不可思議。

 

Anny 表示,當老屋出現問題時,往往大家想到的方法就是把它藏起來,「但住在老屋的人多為老人家,空間的問題也會影響他們的健康。」因此,當居民看到青田中這個空間的改變後,也慢慢發酵出改善老屋的想法,青田中也針對萬華區願意將老屋翻修者給予免費輔助丈量與設計規劃。

 

 

Hugo 進一步指出,在上一輩的觀念中,老屋往往是一個家族的象徵,難以整個打掉重建,所以老屋新用或許是個可行的替代方案。

 

對兩位室內設計師而言,老屋在拆除與保存、翻新與復舊之間的抉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不只是與業主的溝通,如何調到符合原有文化的物件也是大工程。但比起新成屋,老屋的翻修改造更讓他們有興趣,「當你看到與原先樣子的落差,那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老屋因「人」而建,更有家的溫度

 

「老屋不一定不好。」兩位設計師斬釘截鐵地說。Anny 表示,早期的房子都是依屋主需求設計的,「所以我很喜歡觀察老房子,每間格局都有不同變化,一方面很有趣,另一方面再創性也很高。」

 

「五、六十年前要擁有一間房子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大家都會十分重視。」Hugo 認為,七、八零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後,房子一間一間地蓋,過程倉促的情況下,不僅房子的外觀、內部都長得一樣,結構上也容易偷工減料,「房子就變成了一個『物件』,不再是『家』。」到了二十一世紀,買房又變成了一件難事,「大家又開始重視好不容易買下的房子,用心珍惜這個空間,也才會有室內設計這個行業。」

 

訪談至此,Hugo 請我們在這個空間跳跳看,「其實,房子有沒有用心蓋,是感覺得出來的。」即便經過一甲子的歲月,這間房子踏起來依舊是扎實穩固的。

 

青田中官網上的介紹有一句話:「願能在設計中保留住回憶,讓我們追溯過往那些扎根於每個人獨有的故事。」也許,老屋依然勇健,便是為了等待後人再次述說其蘊藏的文化與歷史,以全新的方式再次連結起人與人間的情感,找回台灣獨有的味道,再造一個有溫度的家。

 

 

 

編按:台北市都市更新處自 106 年推出「老屋新用」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