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活動

走訪巷弄裡的老建築
用眼、耳、鼻、心
欣賞它們,感受它們,聆聽它們
開啟與老屋子的對話

用行動參與老屋新生,
跟著我們一起發現、閱讀老建築裡的未來生活想像!

活動內容

《 2022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徵件說明會精彩直擊:非住宅類首獎分享》

  • 時間: 2022.04.9
  • 地點: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 主日學教室 (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3號 )

 [ 非住宅類首獎作品分享 ]  雜草町 Grassland 賴瑋婷
 #用雜草和故事延續老房子的生命

以雜草比喻社會邊緣人物,看似不起眼,卻有強韌的生命力。
雜草町的空間,展現如雜草般在縫隙中滿腹生命力的探出頭來,鬆軟水泥都市般,鬆軟土地,也鬆軟人們的生活與心靈。

由林芝宇和賴瑋婷共同經營的品牌雜草稍慢 Weed Day,其實體空間—雜草町是位於延三夜市靠近昌吉街的街區中,結合藝術創作、人文、雜草與青草文化並透過「#當代採集」帶大家認識土地並與土地產生連結。

現在看起來充滿文化性與溫度的雜草町,起初是一處閒置多年的家族老房子,曾是日治時期所興建的透天磚造建築。幾年前從國外回來的賴瑋婷,因為不想成為被約束的上班族,在經營雜草稍慢七、八年後決定動手整理這棟老宅,成為提供大家認識雜草、藥草與推廣食農教育的地方。

整理初期是一個辛苦的過程,老屋裡堆滿雜物,牆壁、天花板到處都有壁癌與漏水的問題,光是清理就花費非常多的力氣。在處理壁癌時,將牆壁上原有的白漆一層一層刮下後,意外發現白漆覆蓋下原有獨特紋理的磨石子。因為沒有多餘的經費來改造老屋,卻又想保留原始的紋理,便以徒法煉鋼的方式,自己動手以金屬圈摺出原本磨石子的花樣,再交由老師傅製作,以傳統的工法再現當時迷人的風貌。

雜草町可說是雜草稍慢實踐環境永續的起點,他們思考著在水泥房如何過永續的生活,在城市裡如何種菜和堆肥,怎麼讓建築物通風節水,節約有效運用原有的東西。

在這裡所有的東西都是以 #二手再利用 的方式重生,包含日式空間裡的塌塌米也是別人所提供的,重新賦予物品生命的空間同時也帶動這裡成為舒適流動的氣氛,充分體現雜草町循環再利用的精神。

整理好的空間,人進來了,卻也讓賴瑋婷遇見許多荒誕難以理解的狀況。

像是,開始有人會在花盆裡丟垃圾,即便寫了告示牌還是有人將垃圾丟到花盆外,他開始意識到人們對公共環境意識較消極的態度;或是曾因為定價的關係,讓人誤以為雜草町是間茶店,提供特殊服務。這些都是空間改造後經營上所遇到的挑戰,更是從國外回來的賴瑋婷接收到人與人之間的文化衝擊。

賴瑋婷以幽默樂天的態度說著:「我們沒有錢,但是我們不怕餓死,我們知道有哪些植物可以吃,有哪些雜草可以吃,空間裡的物品有80%別人給的,只希望能以用自己的力量讓生態性更完善。」

除此之外,更和小學合作,把青草融入食農教育和自然課,以 #尊重當地風土關係 的精神,發展出「#以土地為主,非以人為主」的生活方式,並透過公民科學家的每一季課程,帶著小朋友認識不同的土地和生物多樣性。

從雜草町看見空間的經營打破物理疆界,由室內延伸到室外的各種可能性,當空間成為裝載著土地記憶、家族歷史與關懷環境的載體,此時,空間再生的精神便擴張影響至整個街區,使人在城市裡能找出與自然共生的方式。
-
[ 大獎觀點 ] 
「雜草町」延續過去長型街屋的空間形態,材料大都維持其內部可見的磨石子及木頭等為主要材料,為強化其空間的穿透性及活動辦裡的便利性其以幾乎占滿全部空間的塌塌米作為主要空間元素,讓台北街頭常見街屋形式得是被體驗及感受。

另外由於其是以雜草作為營運主題,其也以「雜草町」作為中心與鄰近學校及團體合作,進行關於街區故事及植物的認識等工作坊課程,讓老屋的使用得以進一步延續到街區。

透過策展、講座及工作坊等多樣化活動從點到線甚至到面的擴散,進而讓老屋不只是商業營運的場域,而是得以成為社區及主題社群聚集活動的場所,而這也滿足是「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對於非住宅類著重在「連結街區故事」的重要所在。

#台北
#台北新生大獎
#老屋再生
#現代採集
#雜草文化
#食農教育